2025年6月29日下午,重庆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传统文化熏陶项目组美学之道在松七101学生活动室成功举办非遗沙画活动,活动由李蕙萱、王歆羽两位同学主讲,社区指导老师李忆含主持,童园园协助开展。
活动伊始,李忆含介绍了沙画,这门流淌在指尖的古老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灵动气质的存在,始终闪耀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它以沙为墨、以指为笔,在光影流转间勾勒出万千意象 —— 既有对自然万物的诗意摹写,也有对人文故事的浓缩演绎,每一粒细沙的起落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哲思,让静态的艺术形态拥有了动态的叙事张力。她还详细讲解了沙画创作的基本技巧,如何控制沙的流量、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和图案,为同学们接下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环节,李蕙萱、王歆羽引导参与者选择心仪的曼陀罗纹样,并介绍了每个纹样的象征意义。随后,李蕙萱现场演示了沙画技法,并对同学们进行一对一指导。有的同学用金色砂粒勾勒如意纹表达对学业顺遂的期许,有的同学以深蓝主色调涂抹抽象图案倾诉焦虑,在沙画活动现场,李蕙萱与王歆羽两位指导者各展所长,从差异化的视角提供指导,二人互补的思路如同为参与者打开多扇窗,让沙粒在指尖的舞动有了更丰富的方向。光电工程学院24级本科生王诣博还分享道:“平时很少有机会专注于内心感受,沙画创作像是给情绪找到了出口,尤其是用传统纹样表达想法时,既觉得新奇又有文化共鸣。当手中的沙画作品终于成型,望着那幅由自己亲手 “勾勒” 出的压力具象,心头的沉重感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消散了。
本次活动以非遗沙画为媒介,帮助同学们缓解压力并进行自我探索,同学们的反响极为热烈。重庆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传统文化熏陶项目组将继续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需求的艺术实践,助力青年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