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晚上,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传统文化熏陶项目组美学之道非遗竹编——第十五期鱼灯制作在松园七栋101学生活动室顺利开展。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活动由艺术学院学生彭湃主讲,社区指导老师李忆含指导,童园园老师协助开展。
“从骨架编织到布面彩绘,每一步的完善都关乎作品的灵动性与持久性。”彭湃在活动开始这样说道。非遗竹编鱼灯不仅是传统手工艺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意境的凝练。
在骨架连接时彭湃强调:选用柔韧且强度适中的细铁丝,避免过粗影响美观或过细导致支撑不足。将两条铁丝折叠缠绕其中一边成环,另一边缠绕5cm后将两条线分开,然后将环的一边扣在竹条的一侧,另一边呈现x交叉状缠绕,使铁丝牢牢地固定在竹条上。
本科生学院向思雨同学在鱼鳍编织时因竹篾交叠过密导致活动僵硬,彭湃指导其采用“疏密渐变法”。前密后疏,既保留立体感又提升灵活性,收尾时用细胶带固定末端竹篾,确保结构稳定。李忆含老师建议铁丝缠绕时一端做扣,一端做结,既保证了鱼灯骨架的灵活,又增强整体耐用性。
收尾的完成,标志着鱼灯从骨架到成品的蜕变。当最后一根竹篾被固定,鱼灯在夜色中轻旋,竹影摇曳间仿佛重现“鱼跃龙门”的进取精神与“鱼戏莲叶”的和谐之美。通过精益求精的收尾,非遗竹编的匠心精神得以延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灵动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