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重大学子反诈意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4月2日中午,素质能力提升项目组、“舍小青”社区志愿服务队联合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在虎溪校区一教D1137教室举办反诈宣讲活动。活动邀请到重庆大学保卫办刘郅祎担任主讲嘉宾。
活动伊始,刘郅祎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切入主题:“2024年,重庆市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上升15%,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随后,他结合近年发生在重庆大学及周边高校的典型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了电诈分子的惯用手段。例如,2023年某学院学生因轻信“兼职刷单”广告,在3天内被骗走2.8万元生活费;2024年,一名研究生因点击不明链接导致银行卡被盗刷15万元。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让现场同学深刻感受到电信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针对当前高发的电信诈骗类型,刘郅祎将其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网络刷单与交友诈骗。此类诈骗以“轻松兼职”“高额返利”为诱饵,通过小额试水骗取信任后诱导大额转账。例如,诈骗分子常伪装成“客服”或“网友”,以“点赞赚钱”“游戏代充”等名义吸引受害者参与,最终导致受害者血本无归。第二类是“杀猪盘”诈骗。这类诈骗往往通过交友平台建立情感联系,逐步诱导受害者参与虚假投资或赌博。刘郅祎以某高校教师被骗总计三百万元的案例为例,揭示了诈骗分子如何利用心理学技巧逐步突破受害者心理防线,最终实施精准诈骗。第三类是AI换脸与冒充公检法诈骗。随着AI技术的发展,诈骗分子开始利用伪造的视频或语音冒充熟人、警察或政府工作人员。例如,2024年3月,某学生家长接到“女儿被绑架”的AI视频威胁,在慌乱中转账50万元。刘郅祎强调,此类诈骗的迷惑性极强,需通过多重验证手段确认对方身份。
针对上述诈骗手段,刘郅祎分享了“三步防范法”。第一步,保持警惕,不轻信。同学们要对“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信息、“免费领取”等优惠活动保持理性判断。第二步,多方核实,不转账。接到可疑电话或信息时,同学们要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或亲友确认其真实性,避免直接转账。第三步,及时求助,不拖延。如遭遇诈骗,同学们要立即保存证据并向学校保卫处、公安机关报案。
活动最后,刘郅祎以《左传》中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平安箴言”,呼吁同学们将反诈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共同守护校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