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长江文化浸润下的美育”论坛筹备会顺利召开

作者:郭若晗 杨清珵 编辑:李文霞 审核人:何建华 2025-04-08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背景下,重庆大学积极投身于社科研究与实践创新。2025年4月3日,由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与我校学工部联合主办的“长江文化浸润下的美育:美好生活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第一次筹备会,在虎溪校区松园七栋101美学之道教室举行。本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汇聚了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委会、重庆市艺术美学学会、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会、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湖北省美育研究会、上海东展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美育研究院等18家单位及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会上,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会长丁月华介绍了论坛背景与筹备进展。本次论坛系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九届学术年活动之一,以“长江文化浸润下的美育实践”等为核心议题,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社科品牌。

我校学工部副教授李文霞与学生社区指导老师童园园,对虎溪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美育实践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我校虎溪校区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学生社区教育项目体系,涵盖公民意识培养、学业生涯指导、素质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熏陶以及国际视野拓展。校区通过四大关键举措,将美育深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全景式打造育人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皆蕴含美育元素;利用主题活动室彰显独特文化风貌,为美育提供特色载体;秉持五育并举理念,以美育为纽带培育全面发展的英才;借助社区节庆活动,将美育巧妙融入各类庆祝与文化活动之中。校区全力营造“时时皆能开展美育、处处皆可融入美育”的浓厚氛围,使学生沉浸式感受到社区本身就是一个集欣赏美、学习美于一体的优质空间,实现美育在校园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学生社区的美育实践工作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誉。与会人员认为,该校区的美育实践在学生社区美育工作领域实现了大突破,为推动社区美育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

在热烈的讨论环节中,各位专家围绕美育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重庆艺术美学学会会长邱正伦指出,当下亟待破解 审美危机这一难题。他强调,美育的核心在于唤醒心灵以及文化认同,要借助社区教育等有效载体,唤起公众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美育应通过互动实现 润物细无声般的浸润,绝非简单的形式化打造

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的潘光玲倡议联动学前教育领域。她建议成立学前美育工作委员会,深入挖掘长江沿线幼儿园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此作为学前美育的重要切入点,为幼儿美育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城一中副校长吴亮分享了 红楼梦跨学科融合的精彩案例,通过音乐会、AI创作等形式实现美育创新,将文学、艺术与科学结合,推动美育浸润学生成长。

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会长丁月华着重强调,美育的真正力量并非体现在一时一地活动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上,而是在于日常点滴中润物无声的浸润。她呼吁积极推动社区、家庭与学校构建多维协同机制,促使美育从校园课堂逐步延伸至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以及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让美育深深扎根于文化根基,紧密贴近真实生活,才能切实化解审美危机,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强大精神力量。

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毕麦提出,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可通过寻根长江远古文化,聚焦火锅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如美食音乐公园这类具有高辨识度的文旅项目或美育品牌,有力推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重庆花儿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岸柳表示,花儿旅行社将全力为研学实践提供支持,积极联动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助力乡村美育事业的发展,拓展美育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会议还明确了长江文化赋能美育的三大实践方向:打造文化新业态、构建生态美育体系、推动跨学科融合。同时,确定了论坛挖掘美学资源、探索实践路径、构建理论体系的三大核心任务,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形成美育协同网络。在经费保障上,采用“多方共创”模式,并将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力。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委会计划将我校社区美育模式纳入年度优秀案例,进行全国推广。

此次筹备会为论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主办方与各协办单位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长江文化美育实践落地,助力美好生活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