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下午,公民意识培养项目组于虎溪校区梅园六栋327活动室,举办了第六期“法律π空间”活动。法学院研究生袁雪瑞担任主讲人,与现场学生围绕“人工智能与法律”展开热烈讨论,以生动案例剖析AI技术背后的法律问题。
活动伊始,袁雪瑞以学生生活常见场景切入,抛出“Deep Seek生成的作文是否享有著作权,是否存在侵权风险”的问题,瞬间点燃现场氛围。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著作权归属程序员,也有人提出可能归指令使用者或Deep Seek本身,需依据生成过程具体判断。
随着讨论深入,袁雪瑞援引北京互联网法院“用户调整AI参数生成的图片享有著作权”的真实判例。面对学生提出的“AI自主创作爆款小说”的疑问,她解释,当前著作权法聚焦人类独创性成果,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归属仍有待法律进一步明确。
谈及 AI 使用体验,袁雪瑞询问学生日常使用Deep Seek的场景及对信息安全的担忧。针对学生回答,她形象地将AI工具比作“贪吃蛇”,警示大家:上传课程表、聊天记录等数据训练AI时,若存储加密不当,易遭黑客攻击,更有模型反推攻击泄露敏感信息的风险。
此次“法律π空间”活动,通过案例分享与互动交流,层层拆解人工智能在著作权、数据隐私等领域的法治逻辑。2021级新闻学王子强同学感慨,活动让他意识到使用AI的潜在风险,未来将更加科学、谨慎地运用人工智能。
照片:贺子林